孔乙己 | 鸿门宴 | 宝玉挨打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伤仲永 |
一、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学习方向
(一)学习目标
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二)学习重点
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三)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以丰富翔实的课外资料填充诗歌的空白。
(四)学习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方法
人手一份关于李白生平的资料和一组最能体现其创作个性的诗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投影讲述。
三、课堂教学思路
(一)导入的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突出诗人两点:一、承袭浪漫主义风格,学生刚学完10个世纪之前行吟汨罗江畔的楚地浪漫诗人屈原,所以提及这点,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二、唤起学生对李白这位盛唐诗人的回忆,先不作诗人生平的介绍,特地选择他的《将进酒》诗中的开头的起兴部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这首诗是学生两年前所学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较长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非常相近,利于学生一下进入今天所要营造的课堂艺术氛围。然后直接导入课文。导语尽力做到简短精辟。
(二)新课设计
对于古诗的学习,特别突出两点:一、反复吟诵;二、学生体悟诗的意境。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学生作参考,与学生共享资料,探讨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1)引导学生去读诗歌的题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三点:① “吟”;②“留别”;③“梦游天姥”。
在诗题的解析中第一次读诗。
①找出“梦游天姥”的诗句。
②找出“留别”的诗句。
③点出“吟”是一种古诗体。因“吟”是新接触的诗体,所以先不说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诗体,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诗的前提下,再来概述,留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到最后回答。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与“梦游天姥”与“留别”相对应的诗句,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对诗本身的关注,引导全体学生吟诵整一首诗。第一次吟诵的时候,借助小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作了查考,所以叫一位学生上讲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读诗本身,这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把重点和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诗的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提供越来越丰富翔实的材料,来填充诗歌留下的审美空白。
(3)向全班学生提问,加深记忆理解。
①设问:诗人是沿着哪条路如天姥山的?
参考:梦游的路线(镜湖-剡溪-谢公道-天姥山)
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条道,而这条道曾经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时期名躁一时,今人已很少知道,这就是当时有名的“唐诗之路”,对于这一段历史,教师要真正发挥“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的作用,及时对曾经发生在这条道上的故事作适当补充。
诗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饱览群书,自然知道这里的文化及掌故,诗人追慕前贤,蹑其踪而来,走上了这座既以天神“姆妈”闻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称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学生对李白的认识及诗本身的认识。
②然后诗人想象天姥山的景色:
李白自幼喜入名山游,诗人虽然身不入山,对名山奇绝的景色却已能历历在胸,大胆想象,兴至笔至,诗人对天姥山仰慕已久,所以形容此山妙词奇文纷至沓来。诗人根据实地山水获得的印象也好,前人诗词中获得的印象也好,总之,在他的笔下,让我们瞧到了山独有的特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人梦中的天姥山。
四、新课总结
以全体吟诵的方式结束。
五、布置作业
嘱咐全体学生抄写黑板上的生词部分,并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