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材料分析题)

发布于 2017-10-12 15:10  编辑:昕昕
0

2013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材料分析题)

 

30.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说完,便转过身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学生喊“报告”。“什么事?”老师问。“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而且我们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花两节课了。”老师听了该学生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 ”结果同学们都赞成。于是老师说很好!我也赞成大家的意见,那么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同学们立刻发出了满意的欢呼声。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

【要点】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教师的学生观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该老师的学生观体现在:

(1)尊重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互补关系。当学生反对两节课学习课文时,教师在询问全体同学的意见后,尊重学生的意见。

(2)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是改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两节课缩短为一节课,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专家点拨】该材料分析题相对较容易,理清学生观的具体要点,并以此分析材料中的对应内容,注意两者结合论述即可。其中,学生观(常考要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公平'' 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师观(常考要点):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

解题思路:

 

31.莉莉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一直在班上借读。订教材时,考虑到她家里的经济条件以及马上要转回老家读书的实际情况,我没有为她订新教材,而是帮她找到了一套用过的教材。发教材时,有几个同学看到她的教材,不禁问道:“怎么新书上就写了这么多字?”“你的教材怎么是旧的? ”她以为是我弄错了,跑过来换新教材。我没多想,就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她嘟囔了几句,用力把教材扔进了课桌,我心里有一丝不悦,但也没计较。没想到下课后她气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当着许多同事的面,把教材甩到我的办公桌上,并说 道:“我不要你的怜悯。”我非常尴尬,一气之下,说了她“不仅不知恩图报,还不知好歹”一类的话。她当即哭了,一口咬定我歧视她,嫌弃她是农村来的,是在想法赶她走。

——摘自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札记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价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要点】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规范,材料中“我”的行为体现了以下几点:

(1)”我”践行了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具体包括: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材料中“我”考虑到莉莉即将转学和她家的经济状况,主动帮她找到旧教材,体现了爱岗敬业。

(2)“我”没有充分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体现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 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材料中“我”考虑莉莉的实际情况而主动帮她寻找教材,虽然是出于关心学生的表现,但是事先没有征询莉莉的看法,没有“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导致莉莉感到被歧视。

(3)“我”的言论违背“为人师表”。为人师表体现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我”被莉莉误解后,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而是认为莉莉“不知好歹”,体现出语言的粗俗。

【专家点拨】

该题要求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我”的行为既有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部分,又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部分,考生需要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解题思路:

 

32.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但他却很少捐款。他顽固地认为,金钱的价值并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使用方法。他最担心的就是捐款经常会落到不善于运用它们的人的手里。有一次,佐治亚州的马沙•贝蒂校长为了扩建学校来请求福特捐款,福特拒绝了她。她就说:那么就请捐给我一袋花生种子吧。于是福特买了一袋花生种子送给了她。福特后来就忘了这件事情。没想到一年以后,贝蒂女士又上门了,交给了他600美元。原来学生们播种了当初的那一袋花生种子,这就是一年的收获。福特什么都没说,立即拿出600万美元交给了贝蒂。我赞赏福特的顽固,他的顽固中有一种对受施者的老辣调教。福特的担心绝对不是多余的,太轻易得来的金钱往往很难让受施者感受到金钱后面潜藏着的苦与智;我更赞赏贝蒂对点滴施与的至高的尊重,她带领孩子们播撒下的其实是足以证明他们有能力领受他人恩惠的资格。彼此的信任,为“慷慨”培植了一个堪慰心怀的伟大理由。我们时常赞美慷慨无私的捐助,尤其在意捐助数额的大小,以为一个数目所昭示的正是与这个数目等值等量的一颗爱心。我们很少见到捐助者与受助者相得益彰的完美辉映,更何谈双方心灵的深切契合?其实,善意是不能标价的,恩惠也不必承载过多的酬酢。懂得了善的真谛,受助者与捐助者通过对一袋花生种子的精妙阐述与透辟理解,灵魂获得了神圣的提升。

(1)文中论述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结合文章,对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精妙阐释”与“透辟理解”作简要分析。(10 分)

参考答案:

【要点】(1)金钱的价值(尤其是用于捐助的金钱的价值),不在于数额多寡,而在于使用方法。

(2)“精妙阐释”是指贝蒂带领孩子们播种了福特送给他们的一袋花生种子,一年后把收获的600美元还给福特,尊重点滴施与,证明他们有能力领受他人的恩惠,果然获得了福特的捐助。

“透辟理解”是指福特对金钱捐助的看法。他认为“金钱的价值并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使用方法”,太轻易得来的金钱往往很难让受助者感受到金钱后面的信任。贝蒂把一袋花生种子的成果600美元还给福特时,福特明白他可以信任贝蒂,他们对金钱的使用“深切契合”。因而福特拿出600万美元捐给贝蒂的学校,体现出他对“金钱的价值”及其“使用方式”的深人理解。

【专家点拨】解答文章阅读题,“树木”与“森林”都需要兼顾。大的方面要洞悉全文思想内涵,小的方面又要恰如其分地理解某个具体词语。带有象征意义的字或词,在答题时可尽量将其转化为具体、明确的表述词。

解题思路:

推荐阅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经验谈

 

 

延伸阅读:

更多教师从业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考试时间和历年真题在这里>>>教师资格证考试

想考试拿高分? 考无忧助你考试无忧>>>专家推荐在线考题

 

本文网址:http://www.k51.com.cn/info/jszgzks/1710/1214867.html
选择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