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知识点: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制于众多因素,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从教师生涯发展理论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个体环境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人的先前经历、生活环境以及生涯进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人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动机,进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个人的先前经历,特别是教师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是影响教师的教育哲学的重要因素。有人说,当前学生学业负担减不下来,与许多教师本身就是高负担的产品不无关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教师的许多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就是求学阶段在其自己的教师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的。教师的生活环境也严重地制约着教师的学习和发展。当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1.家庭因素。家庭是教师发展的支持系统,是重要的个人环境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配偶的素养、孩子的成长等都可能促进或阻碍教师的发展。
2.积极的关键事件。这类事件是多样的,如美满的婚姻、孩子的降生、参加社团组织、完成重要任务等,这些良好事件会对作为家庭一员的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保障,对教师职业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3.生活危机。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有时还会遭遇危机。例如,教师本人或配偶患病、亲友突然过世、理想遭遇挫折、陷入法律纠纷、面临婚姻危机等,都会使教师疲于应付,面对巨大压力的教师就会无暇顾及自身的发展。
4.个体倾向性。个体倾向性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表现。例如,成年早期.人的倾向性会影响是否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中年以后,又会影响着一个人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做出重新思考和评价。
5.兴趣或爱好。兴趣或爱好广泛的教师能主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这类活动既使教师发挥了自身的才智,又能使教师获得学科知识和教学工作之外的滋养。不管有无组织,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活动都能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
6.人生阶段。一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对于他的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亦然。例如。“成人”阶段是人生中相对多变的阶段,此时会面对较多的生活事件,会对职业、家庭、婚姻、生活目标等进行反思。教师也会重新评价自己的职业行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新的抉择。
二、组织环境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是制度、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因素主要表现为:
1.规章制度。学校、地区、国家的各级规章制度规定了学校的规模、性质、特征,同时又反映了它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价值取向。教师工作于其中,自身发展就会受这样的组织因素的影响。
2.管理风格。校长或校领导集体的管理风格会对教师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学校领导能以鼓励教师向上进取、积极发展作为办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能对教师的责、权、利三者有明确的合理界定.并予以制度化的规范操作,能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发展的机会,那么教师就会有更多、更积极的反应来追求自身的发展。
3.公共信任。在具有公共信任特征的组织环境中.教师会有强烈的自豪感,表现出更强的信心和干劲.赞赏自己的职业选择,把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盼。
4.社会期望。学校时刻接受着来自社会的关注.这种关注体现在社会期望和要求上。它们常常通过特定的价值观念、评价取向影响着学校和教师。教师会据此来思考和评估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职业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会直接受此影响。
5.专业组织。教育科学领域中有各种学会、协会。它们是各相关专业的人士彼此切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组织。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并积极活动,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一种肯定。参与专业组织的活动,教师职业的胜任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会油然而生,同时也会激励教师追求更高的发展水平。
6.教师工会。教师工会是维护教师权益的组织,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要保证教师获得正确、充分的信息.要让教师感觉到机会均等、程序透明、结果公正。必须认识到,保障教师权益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
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政策制定、资源的集聚与开发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以自身的专业表现为教师提供楷模,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自主发展因素
从新教师到专家水平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取决于教师自身。纯粹依靠外力推动的教师专业化可能会使教师职业获得一定的地位,但并不必然地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个体只能获得狭隘的经验。因此,
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的缺失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
1.传统教师培养体制。传统的教师培养是一次性、终结性的师范教育体制。这种体制隐含着一种期望:一劳永逸地培养和教育,无竞争和质疑的期望。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被视为“成品”,即合格、胜任的教师,无需再专业发展。
2.准入门槛低。在教师紧缺时代,教师的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教师学历达标定格在以中师、专科学历为主,本科学历未能普及的标准上,导致社会和教师自身对专业化发展水准的低迷。
3.教师职业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职业特性和已成定势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使教师养成了职业的惯性。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在课程理念、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要适应其变化而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所享有的专业自主权相当有限,还不能马上脱离一个封闭、狭窄、滞后的框架,难以突破自我发展的局限。
4.教师专业发展未能引起重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导者,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教育资源”。教师个人的成长要求和专业发展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充电”低于“放电”,自主成长、自觉更新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甚至被压抑下来。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
四、职前与入职教育因素
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是指进入教师职业前在大学中接受专业教育的阶段,是为进入教师岗位、为成为专业化教师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储备的奠基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一般被称为“准教师”。师范教育在进入教师教育转轨之前,通常是传统师范教育模式统领教师的培养,因此在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上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为:
1.单一、封闭、混合的培养模式。传统的教师培养是在终结性教育理念下,期望通过师范生职前一次性学习,一劳永逸地获得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教育知识和技能。职前教养的封闭状态,教学与教研的疏离,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未能形成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教师的专业养成、技能训练、从师任教的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与研究的能力不能适应未来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课程改革滞后,实践教学能力薄弱。传统的师范教育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讲课为主体,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尽管有实践教学计划,但课时少、效率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连续性。尤其是到中小学“职场”进行岗位见习、实习、研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实践经历更为缺乏,这就失去了教师职前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机会。
3.入职教育不完善。从师范生到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角色转变,缺少实践历练的新教师进入复杂的、不确定的、充满挑战的实地场景时,常会遭受到强烈的“现实的震撼”,以至于感到迷茫、困惑,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种感受是日后教师流失和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年的从教经历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及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师人职教育是教师生涯中较大范围的业务提高和终身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当前入职教育是教师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见习试用”期基本上是徒有虚名。
新教师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新教师入职教育也应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新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到,一些有效的新教师人职教育模式正在形成。这些模式的推行必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小编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幼儿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更多幼儿及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报考条件、考试时间和历年真题在这里>>>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想拿高分?考无忧助你考试无忧>>>专家推荐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