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考试,内容庞杂琐碎,记忆的内容又烦又多,大家在复习备考时偶尔无从着手。以下是考无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症病学简答题,希望能在备考时给你方向。
共同通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共同通路主要表现是病人常出现一个以上脏器或系统的功能不全或衰竭,由于机体各器官或系统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有时又互为因果,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将累及多器官的功能,终致病人死亡。
ICU的特点有那些?
答:ICU的特点有①病人来自多专科②可对病人生命功能进行连续、定量动态、及时的监测,因而可实现早期诊断③具有先进的治疗手段④ICU医生与各专科医师的协同诊治⑤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和⑥现代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请论述近代麻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答:近代麻醉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麻醉:是以消除疼痛为目的,着重以麻醉技术、方法的研究与临床实践为主要工作内容,奠定了近代临床麻醉的方法学基础,屑医疗技术科室②临床麻醉学:其基本任务是为手术提供无痛、肌肉松弛、无不愉快记忆、合理调控应激反应以及在麻醉期间采取低温或控制性降压等条件,以保障病人术中安全,减少并发症及术后顺利康复,成为外科学中的分支专科,属临床医学中的三级学科③麻醉学或麻醉与危重医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机制和诊疗的科学,成为独立的、与内外科并立的学科,属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作为二级学科的重要标志,不仅是工作领域的拓展,即涉及临床麻醉、危重病诊治和疼痛诊疗三个工作领域,即使是临床麻醉,其工作重点也已转移到对病人生命功能的监测、调节与控制。因此,危重病医学已成为现代麻醉学的重要内涵之一
创伤后机体反应可能的应激源有哪些?
答:损伤、感染、疼痛、失血、休克、酸中毒、心理因素和低温等。
创伤后机体反应涉及哪几个系统并引起机体哪两方面改变?
答:创伤后机体反应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凝血系统及微循环系统等,最终引起了机体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改变,以提高机体对创伤的适应能力,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创伤后机体产生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过哪几个途径产生?
答:(1)激活补体系统(2)激活磷脂酶A2(3)激活单核-巨噬细胞。 机体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抗损伤和抗感染的机制是什么?答:其机制是:①输送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至损伤部位,有利于对细菌、有害物质和死亡细胞进行吞噬和消化②形成纤维蛋白屏障,限制微生物和毒素的扩散③稀释毒素,减少损伤④向损伤组织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促进组织的生长和创面愈合。
抗炎介质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抗炎介质?
答:抗炎反应由两类抗炎介质引起:①内源性抗炎介质:创伤后产生最重要的内源性介质是前列腺素E:(PGE2),此外,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所释放的一氧化氮(NO)。②抗炎性内分泌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是主要的抗炎性内分泌激素。
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什么?
答:SIRS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持续高代谢状态、高动力循环、以细胞因子为代表的多种炎症介质的失控性释放,引起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不全。 SIRS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答:SIRS的临床表现为:①体温>38度,或<36度;②心率>90次/分钟③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PaCO2<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中性幼稚粒细胞>10%。具备以上4项中的2项以上,即可判断患者发生了SIRS。
判断SIRS向MODS转变的特征性指标有哪些?
答:①SIRS并发肝功能障碍②氧摄取和(或)利用受损,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升高。
创伤后早期和后期凝血系统的状态如何?
答:在创伤的早期,由于组织和内皮细胞损伤,启动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引发血液的高凝状态。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也激活了激肽酶和纤溶酶系统,引起组织水肿、炎症和凝血。创伤合并大出血的患者,大量输注库存血和晶胶体溶液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浓度因血液稀释而降低,因此,创伤早期也可出现低凝状态。在创伤的后期,由于血液的高凝状态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加之纤溶系统的激活,使血液转为低凝状态。严重创伤还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过程是怎样的?
答: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创伤后器官功能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H+]增高为始动,以细胞内钙超载,氧自由基增多,兴奋性氨基酸积聚等为主要环节,导致细胞结构损坏及功能障碍。
创伤或大手术后机体高代谢状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代谢的改变是在应激激素、细胞因子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主要表现为能量物质分解增多,合成减少,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创伤后机体的体液分布异常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创伤后机体的体液分布可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第三间隙体液潴留,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增多,以及液体伴随大分子物质从血管内流至组织间隙,因此,虽然水钠潴留,出现局部或全身水肿,但机体仍可处于低血容量状态。
创伤后发生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全身水肿的主要原因是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所致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低蛋白血症。
创伤后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主要有哪些保护作用?
答:①抑制蛋白酶的作用,防止或减轻组织损伤②抵抗致病微生物侵袭③清除应激反应中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如过量的氧自由基④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
遇哪些情况应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答:遇到下列情况应采取措施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②垂体功能不全③甲状腺功能低下④大手术、面积广泛而创伤大的手术等。
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的方法有哪些?答:提高应激反应能力的方法有:①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增强心血管功能的心血管药物②避免或减少使用削弱应激反应的药物,如吗啡、巴比妥类药、氯丙嗪、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③支持器官功能或对代谢的调整等。
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引发哪些生理效应?
答: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②皮肤、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及骨骼肌血管扩张,体内血液再分布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③呼吸增快,潮气量增大,支气管扩张,肺泡通气改善,氧供增加④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血糖、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给组织细胞提供更多的能量物质⑤增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糖皮质激素提高机体生存能力的机制是什么?
答:①促进蛋白质、脂肪分解,增强糖原异生,升高血糖,以保证重要器官(如心、脑)的能量供应②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③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血容量的维持④稳定溶酶体膜,防止或减轻组织损伤⑤抑制化学介质(如白三烯、血栓素、前列腺素、5-羟色胺、致炎性细胞因子等)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⑥降低肾小球入球血管阻力,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
创伤后循环应激可引发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的原因?答:①儿茶酚胺增加心肌氧耗量,使心肌发生功能性缺氧②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增加,形成钙超载,导致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发生改变③儿茶酚胺的氧化产物对心肌的损伤④儿茶酚胺自氧化过程产生的氧自由基损害心肌膜⑤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儿茶酚胺诱发血小板积聚,导致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⑥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室颤阈值,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心室纤颤。
试述降低创伤后机体反应的措施有哪些?
答:1.预防或消除应激源 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机体反应往往是多个应激源(诸如损伤、疼痛、大出血、脱水、情绪紧张、继发性感染等)同时或相继作用,因此,采取有效的镇痛、及时补充血容量、心理治疗、防治感染等措施对减轻机体反应具有重要作用。为减轻手术疼痛以及手术本身所致的应激反应,麻醉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或)良好的镇痛。
2.免疫与炎症反应的调控
(1)免疫疗法: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时,可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充分补充营养,减少蛋白质的消耗②选用左旋咪唑、胸腺激素或白细胞介素-2等免疫增强剂。
(2)抗炎疗法:当机体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时,可选用如下抗炎药物以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免造成器官功能的损害,如应用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性抗炎药等。
3.预防或治疗应激性损伤
(1)应激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的防治:如果应激源(如大出血、脱水、疼痛等)已消除或得到有效治疗后,病人仍存在心动过速、高血压,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①应用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②应用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滞剂,减少钙离子内流,防止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收缩③应用抗氧化剂或超氧化物歧化酶以消除氧自由基。
(2)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防治:①H2组织胺受体阻滞剂②中和胃酸和粘膜保护剂③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洛塞克)。
4.其他措施:①防治肺损伤,保证充分氧供②保护肾功能,必要时适当使用利尿剂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硷平衡④控制体温,减少氧与营养物质的消耗 答出体液的量及所分布的种类?答:成人体液占体重的60%,分成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包括血浆占体重的5%,组织间液占体重的20%。
补钾时要注意那些问题?
答:1.补钾过程中每2-4小时监测血钾一次,不能单靠心电图来判断血钾浓度变化。血钾达到3.5mmol/L则应停止或改为缓慢补钾。
2.对有任何心脏阻滞或任何程度肾功能减退,给钾速度应减半,每小时应控制在5-10mmol/L,尿量如在30-40ml/h以上补钾是安全的。
3.酸中毒合并低钾,应在纠正酸中毒前补充钾。
4.若大量钾盐仍不能纠正低钾,应考虑同时存在低镁或碱中毒并予以纠正。
5.低钙血症与低钾血症同时存在时应补充钙剂。
6.当病人能进食时,应尽早将静脉补给改为口服补给。
7.补钾时应减少钠摄入,因高钠血症时尿排钠增加,钾也随之排出增加
人体渗透现象主要发生的部位在哪里?以及每个部位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是什么?
答:人体的渗透现象主要发生在由细胞膜分隔的细胞外液(ECF)与细胞内液(1CF)之间和由毛细血管壁分隔的血浆与组织间液(1SF)之间。在ECF与ICF之间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无机盐,Na是ECF渗透性的主要决定者,而K主要决定ICF的渗透性。因蛋白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蛋白质(尤其白蛋白)是血浆与ISF之间起渗透作用的主要物质。
体液渗透浓度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答:体液渗透浓度常见的监测方法有冰点法,半透膜式法和计算法等多种。
体液渗透平衡失常有哪几种类型?
答:体液渗透平衡失常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低渗伴脱水、伴正常体液量、伴水肿,高渗伴脱水、伴正常体液量、伴水肿。
血液低渗状态的病因和临床常见类型?
答:血液渗状态常因体内水过多(如水摄入过多、水潴留等)和(或)溶质短缺(如摄入不足、过多丢失、ECF丢失时仅补充水等)引起。临床常见类型有低钠性低渗状态,低蛋白血症,水中毒等。
血液高渗状态的病因和临床常见类型?
答:血液高渗状态常因体内纯水丢失、低渗体液丢失、溶质过载引起。临床常见的类型有高钠性高渗血症、高血糖性高渗血症等。
如何利用COP和PAWP指标判断肺水肿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类型?
答:通过监测胶体渗透压和肺小动脉楔压(PAWP),并计算其差值(COP-PAWP),可对肺水肿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例如COP-PAWP在4—8mmHg时肺水肿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增加COP-PAWP<4mmHg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肺水肿,因此临床将COP-PAWP<9mmHg作为肺水肿的先兆指标。另外,根据COP、PAWP的不同变化,可将肺水肿分成三种类型:①心源性肺水肿,其特点为PAWP升高、COP大致正常②胶体渗透压降低性肺水肿,其特点为PAWP接近正常、COP明显降低③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和(或)肺淋巴管引流障碍性肺水肿,其特点为PAWP和COP均大致正常。
考无忧小编提醒您:
当你渴望成功就像在水中渴望空气一样,你就一定会成功。
当你复习以上的重症病学简答题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你就一定会通过考试。
考无忧小编推荐:
更多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报考条件、考试时间相关资讯,请点击>>>卫生高级职称考试
专家推荐在线做题(含历年真题),点击在线刷题>>>重症病学试题
考试想拿高分? 考无忧助你考试无忧!点击题库下载>>>重症病学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