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在小儿内科学重点这种题目上不丢分?今天考无忧小编把常考这些有关知识点整理到一起,方便大家记忆。
【1】如何预防儿童的腹痛?
胃肠生长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多见于3—12岁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
判断孩子是否是胃肠生长痛,父母可做如下观察: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每次疼痛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疼痛发作次数因儿童而异,有的每天数次,有的每小时数次。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其次是上腹痛。
疼痛无一定规律性,疼痛程度也不一致,轻的仅为腹部不舒适感,重则表现为肠绞痛,可见儿童疼痛难忍,面色发青或发白,甚至恶心呕吐,还可听到“咕噜咕噜”的肠鸣音。一般情况下,疼痛可很快缓解,缓解后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玩乐恢复如常。
胃肠生长痛是由于儿童生长发育快,机体的血液供给发生一时性的不足,肠道在暂时缺血状态下,出现痉挛性收缩,引起疼痛;也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肠壁神经兴奋与抑制作用不协调,肠管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疼痛,所以医学上又称之为儿童“肠痉挛”。
儿童胃肠生长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治疗。疼痛时可热敷、按摩腹部,或按揉足三里穴,对解除疼痛有一定帮助。此外,儿童受凉、过食生冷食物,也常可诱发腹痛。所以家长必须严格控制儿童的饮食,特别是要少吃冷饮,睡觉时注意不让肚子受凉。
还要提醒家长的是,腹痛的原因很多,因而不能将儿童所有的腹痛都误认为是儿童胃肠生长痛。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用手按压时疼痛加剧:或儿童惧怕触摸,应考虑到患肠胃炎、肠套叠、蛔虫症等其他疾病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小儿腹泻的病因有哪些?
1.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对食物的耐受力差。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因此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而且婴儿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减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
(4)肠道菌群易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上述某些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2.感染因素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二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有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
1)致腹泻大肠杆菌:可引起各年龄组人群腹泻,尤其是婴幼儿。已知的菌株可分为5大组,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和发病机制。即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黏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2)空肠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致病菌直接侵人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引起炎症性、侵袭性腹泻,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除侵袭小肠、结肠壁细胞外,并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4)其他: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的毒素、抗生素治疗等而并发腹泻;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而致腹泻。使用抗生素亦可以引起腹泻,称之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①喂养不当多为人工喂养儿,常因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早喂给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品引起。②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或大豆(豆浆)过敏而引起腹泻,对牛奶过敏者较多。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力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使乳糖积滞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
【3】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够完善,出生后环境温度低于宫内温度,其体温可因热量的丧失而下降。一般1小时内可下降2~3℃,然后逐渐回升并波动在36~37.2℃之间。
新生儿对寒冷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受冷时不发生颤抖反应,而依赖棕色脂肪产热。棕色脂肪分布在中心动脉(主动脉弓、颈动脉)附近、两肩胛间、眼眶后及周围等。受冷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棕色脂肪细胞发挥直接产热的功能。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弱,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新生儿体重为成人的1/20,体表面积为1/6),容易散热;另方面新生儿汗腺发育不完善,体内水分不足时容易发热,因而宜给新生儿一个合适的环境温度(即所谓中性温度)。在此环境温度中,机体只需最低的新陈代谢率,耗氧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小,而能维持正常的核心温度。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的新生儿,其所需的中性温度是不同的。
【4】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如何诊断:
1.有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的病史,同时要考虑原发病和合并症的情况以及热量摄入的情况。
2.体格检查:体温过低,肛温低于35℃。呼吸心率减慢,严重时休克。
3.血气分析有低氧和酸中毒,部分患儿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糖降低,电解质紊乱。
4.心电图T波低平,ST段下降。
5.X线胸片可有肺淤血、肺水肿和肺出血的表现。
考无忧小编tips:
通过不断的练习题库,达到遇题不慌、沉着应对、分析制胜的目的!
通过不断的背诵小儿内科学重点知识考点,达到考试成功的结果!
考无忧小编推荐:
更多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报考条件、考试时间相关资讯,请点击>>>卫生高级职称考试
专家推荐在线做题(含历年真题),点击在线刷题>>>小儿内科学试题
考试想拿高分? 考无忧助你考试无忧!点击题库下载>>>小儿内科学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