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工作叫做游戏测试员,任务就是玩游戏,还可以领薪水,这在我们玩家听来简直棒透了!然而真相是残酷的,游戏测试员位居游戏产业最底层,待遇与环境非常严峻,绝对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本文将向各位玩家介绍游戏测试员的职场生态。他们的责任、待遇、工作环境,以及隐藏其中的残酷现实,种种议题都会于本文揭秘。
游戏测试员的工作生态图
游戏测试员的概观
在早期游戏业刚发跡的时代,游戏开发以个人为单位,制作者得一肩扛起所有业务,其中也包含游戏测试。幸好早期游戏规模小且单纯,作者又熟悉自己写的程式码与运作原理,测试工作显得相当简单。尔后游戏规模渐趋复杂,制作者已无暇顾及游戏测试,厂商便成立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的资源部门,专门负责游戏测试与品质管理,而游戏测试员就在其中扮演要角。
游戏测试员负责测试游戏,并回报游戏心得感想给上层,做为调整开发方向的参考。游戏测试员的另一个任务是寻找BUG,得反覆尝试各种玩法与状况,将隐藏的BUG回报给开发部门,确保游戏品质。游戏测试员面对的游戏都是未上市的新游戏,这意味着他们有机会先睹为快,玩到一般人玩不到的新作,是这个职位屈指可数的好处。
曾经被厂商狂操的游戏测试员指出,他每周至少工作65个小时,甚至多到92小时,远高于美国的标准工时(每周40小时),血汗程度与国内有得拚。
接下来以美国的游戏测试员为例,介绍他们的工作生态与职场环境,可说是惨烈无比。包含血汗、过劳、低待遇与不受尊重等等,令人胆战心惊。
测试游戏其实是相当血汗的工作
单调乏味的工作流程
游戏测试过程刚开始可能会有趣,然而趣味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一般玩家玩腻游戏后大可不玩,游戏测试员可不能这么做,反倒得强迫自己不断玩下去。想像一下,你今天花12小
时测试游戏,明天再花12小时测试相同游戏,接下来几个月你还得再花数百小时测试同款游戏。
反覆玩游戏,找出隐藏的BUG
在长时间的折磨后,你会被搞得面目全非加上心神憔悴,脑袋塞满挫折与绝望,只能槁木死灰地坐在电脑前,想办法撑过下一个小时。演变到这个地步,你真的会觉得游戏好玩吗?
这就是游戏测试员的使命。他们得花无止尽的时间测试游戏,直到上层满意、游戏上架、或是拍桌子走路为止。业界有许多人对游戏怀有热情,却因为担任游戏测试员而被搞到抓狂,最后只能灰心地离开游戏业,从此不碰游戏的大有人在。
根据Indeed.com的资料,三大节日(復活节、感恩节、圣诞节)之前是游戏测试员的需求巔峰期。厂商为了让游戏赶在佳节上市,会暂时增加游戏测试员的名额。
QA部门经常招开会议并交换意见
刻苦的工作环境
游戏业绝非朝九晚五的理想职场,为了赶上开发进度,日以继夜的赶工司空见惯,被上层操得乱七八糟也是常态。部分开发商会要求游戏测试员加班测试,却不愿意付加班费。跟劳工局反应毫无意义,轻微的罚责对厂商不痛不痒,了不起把积欠的加班费赔出来,然后炒你鱿鱼,全面封杀你在游戏业的生路,谁敢雇用会举发厂商的职员呢?
测试员玩游戏还要撰写心得报告
为了生计,游戏测试员只得咬紧牙根,被迫待到凌晨甚至到天亮,睡眠不足是家常便饭。经过反覆加班后,游戏测试员各个满脸疲惫,大大影响工作与生活品质。游戏测试员通常有着营
养不良的状况,他们疲累得没时间准备便当,只能以麦当劳或甜甜圈果腹,再灌一杯特浓咖啡提神,久而久之就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征状,包含肥胖、疲倦无力、视线模糊、思考力低下等等。
测试动作游戏容易让双眼疲惫不已
游戏测试员没有特别的学历需求,只要你有基本的表达能力,能够持续玩游戏,就能够加入游戏测试员的行列。不过要注意喔,如果你想以游戏业作为生涯志向,建议跳过游戏测试员,直接去应征软件设计或美工之类的职位比较好,薪水较高又能累积资历。
最低阶的薪资待遇
既然是工作,就算过程无聊,至少还有薪水领。不过游戏测试员的薪水绝对无法弥补你的付出,而且没有机会取得福利。以美国游戏业为例,企业的正职员工通常是领年薪,较末端的员工则是领月薪,有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游戏测试员通常只能领时薪,待遇从1小时8美金至16美金不等,还要被扣税。
担任测试者必须拥有无比的耐心
这份时薪待遇比国内的基本时薪高上许多,却只略高于美国的基本时薪(7.25美金),是最低层的薪资等级,换算成年薪只有1.6万美金至3.5万美金。少数企业会聘用游戏测试员为正职员工,起薪略高于美国平均年薪的3万美金,资历较久的有机会升任为首席游戏测试员,年薪有望突破6万美金,不过能做这么久的人并不多,而且与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9万美金)仍有相当差距。
根据网站GlassDoor.com,只有极少数的厂商愿意提供时薪16美金给游戏测试员,如Big Fish Games。
许多厂商有开放游戏测试员的兼职机会(所以待遇才会这么低)。事实上,愿意提供正职游戏测试员的厂商并不多。
难以获得同事尊重
游戏测试员不只工作血汗,还缺乏地位与尊重。某家厂商的游戏测试员替厂商的新游戏测试了2个月,每周工作40小时,算是相当尽责。结果游戏上架后,厂商送给每位正职员工一份正式版游戏,却拒绝提供游戏给游戏测试员,摆明将他们视为次等职员。
正职员工通常会获得福利与年终奖金,然而游戏测试员却没有这么好运。即使知道他们与正职员工一样努力,大部分厂商仍拒绝让游戏测试员获得额外福利,甚至不让他们参加团康旅游与节庆派对。更夸张的例子是这个:厂商通知正职员工于圣诞夜前来参加圣诞派对,却要求游戏测试员当天必须走后门,而且得前往另一个寒酸的地点参加“游戏测试员的圣诞节派对”,如此歧视的做法令人心寒。
一位好的游戏测试员需满足以下需求:
专注:能够专心观察,揪出BUG或是错误状况。
耐力: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单调工作。
叙述:必须精确描述游戏的感想、心得,以及BUG。
书写:有时候必须用纸笔来撰写测试报告。
态度:必须拥有过人的EQ,在压力下保持平常心,被压榨也不能摆脸色。
当玩游戏变成工作,就没有乐趣可言
工作地位毫无保障
比起工作造成的身心压力,毫无保障的工作权才是游戏测试员的痛处。许多厂商就不客气地表明,他们有权利任意解雇无法达成目标,或是无法满足厂商要求的游戏测试员。少数厂商甚至说出“你们的价值与续任资格,取决于抓出多少BUG”这种不厚道的话,对工作的效益与态度付之闕如。
大规模的游戏需要大规模的测试员参与
游戏测试员的工作处境有多糟糕,从下面这则故事就能窥知一二。某个游戏测试员在团队里很受欢迎,理由是他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BUG,甚至能正确描述BUG的成因与结果;反观另一位测试员只能抓到普通的BUG,回报资讯又比他贫乏。可是到了最后,厂商只因为他抓的BUG比较少,便决定留任另一个测试员,而将他炒鱿鱼。
几乎没有哪家厂商会规定测试员的年龄,通常只要成年就行了。可是别忘记游戏测试员非常劳累,不建议年纪太大的人去做。
在家进行游戏测试可以吗?答案是没办法,理由是厂商不希望开发中的游戏在外面流传。
只有极少数厂商愿意替游戏测试员加医疗保险,至于红利更是想都别想,想做测试员就要有这种觉悟。
没有任何升迁机会
被解雇也就算了,至少给他一个痛快。就算能够待下去,还得面临升迁无望的窘境,几乎没有厂商愿意提供升迁管道给游戏测试员。无论是美国还是国内,厂商偏好经由人力银行的仲介来招募游戏测试员,只愿意提供他们派遣工的待遇。换言之,厂商把游戏测试员当成免洗筷来使用。
测试员必须加班,还经常拿不到加班费
一位游戏业者就表示,当今的游戏业不尊重游戏测试员,只让他们进来做个半年至一年的短期工,随后解雇毫不手软。他看著许多人进来时还对游戏怀有热忱与抱负,却无法换到应有的待遇与尊重,事后只能灰心失意地黯然离去,令他感慨不已。“离职或许是就业生态的一部分,却不应该弄得这么冷酷无情。”游戏业者这么表示。
厂商的QA部门会指派一个人来掌管,这个人就是首席游戏测试员。首席游戏测试员通常由开发部门人员来出任,负责统筹测试员的异动,与开发单位与主管阶级的关系亲密,整理测试员回报的BUG清单,以及追踪BUG是否抓干净。当游戏进入封测或公测,首席游戏测试员必须整理玩家所回报的BUG,让其他测试员实际跑一遍玩家回报的流程,藉以确认BUG的存在。首席游戏测试员的另一个任务,是确保游戏能够通过第三方的分级审核,如ESRB或PEGI。
很少听到哪个厂商会替游戏测试员加薪,通常只有减薪与炒鱿鱼。
只有正职的游戏测试员才有可能获得假期,问题是很少厂商愿意提供正职的测试员职缺,领时薪的游戏测试员就别妄想假期了。
每天玩游戏,玩到抓狂还玩不完
必须替厂商背黑锅
即使游戏经过游戏测试员的反覆测试,仍然可能有漏网的BUG,尤其是近代游戏规模庞大,厂商为了让游戏尽快上市而压缩开发期,使得BUG远比过去难抓。倘若游戏推出后还发现BUG,厂商就会拿游戏测试员开刀,甚至将旗下所有测试员炒鱿鱼,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所在。
喝水喝到鼻子上,不算BUG却仍得回报
根据业界的观察,测试员回报的BUG远比修正的BUG还要多,那为什么开发部门不将BUG逐一修正呢?理由是修正BUG需要耗费开发资源,厂商会判断哪些BUG值得修。如果修正BUG的利大于弊,厂商才愿意去修正,反之就可能将BUG放置不理。厂商知道BUG可能会影响信誉,却经常贪图方便而混水摸鱼,实在是不足取。
“厂商出包总是拿我们测试员当炮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游戏测试员说,“上层把我们的BUG回报当耳边风,有问题就推到我们头上。即使BUG曾经出现在回报清单内,他们也会将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厂商赶著推出游戏而要求加班,把我们当成奴才使唤,又吝于提供应有的待遇与尊重。”这类的抱怨在游戏测试员的圈子内比比皆是。
游戏测试员不需自备相关软件,厂商会提供开发套件或相关软件给你用。
发现BUG代表又得写报告,超无奈
BUG捉不胜捉
BUG是游戏测试员的敌人,而且远比想像中难抓。某些BUG会在特定的情况下浮现,找到这个状况就是游戏测试员的重责大任,光靠几个测试员很难过滤所有状况。当测试员发现BUG后,必须撰写报告回报给开发部门,问题是描述BUG状况并非易事,加上对程式运作流程不熟悉,要精淮描述简直难上加难。
玩到一半发现错误,就得赶快写报告
就算开发部门宣称修正了BUG,也不代表BUG会彻底消失,确认BUG是否消灭的重担最后又跑回测试员身上,令测试员筋疲力竭。更惨的是修正后的游戏可能会产生新的BUG,这代表测试员
必须回头重新找BUG,像头无头苍蝇似地反覆打转,整个斗志都垮了下来。
提到BUG很多,笔者的一个想到的厂商就是Bethesda。他们的游戏很好玩,BUG却多到难以计数,即使是最近的《上古卷轴Online》仍然能找到许多BUG,BUG似乎成为他们的另类特色。笔者当年玩《上古卷轴2》就因为BUG太多而玩得七窍生烟,很难想像他们居然敢这样就拿出来卖。而且当年没有网路可以更新游戏,一整个惨兮兮。
Ubisoft的游戏也经常因BUG而被网友吐槽。《大革命》甚至出现路人在空中散步的神奇BUG,令笔者啧啧称奇。
有委屈只能吞下去
许多人对游戏产业怀有错误认知,使得游戏测试员的志愿者络绎不绝,可惜游戏业并没有珍惜这个机会。企业只凭心情来决定测试员是否留任,与团队产生冲突便切割,对工时有意见就等于找麻烦,争取福利被视为异端。胆敢表达不满的游戏测试员就会被直接踢出去,而制度与冲突仍旧留在原地,等著让下一批游戏测试员倒大楣。
当游戏上市后,非正式职员的游戏测试员通常是被解雇,不会有离职金与奖金,更不可能升格为正职员工。就算测试员在测试过程中展现其天分与潜力,仍然无以回天。游戏测试员没有相关的工会或组织,使得他们经常受到各种委屈,只能自己吞下去。连美国这么先进的国家都摆烂,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明显的BUG没除掉,游戏测试员有得受了
游戏测试员是否有机会组成公会或团体呢?理论上是可以,然而却不切实际,理由是目前游戏业对此缺乏共识。就算一群测试员组成测试员工会,面对厂商不打算续约,或是不愿提供正职员工的情况,工会也莫可奈何。测试员供过于求的现象也让业界肆无忌惮,厂商有很多管道可以找到新一批测试员,根本不把工会放在眼里。
游戏测试员回报BUG状况分成4个流程,分别是鉴别、回报、分析与验证。第一步是鉴别,必须先发现BUG,才能展开后续作业。第二步是回报,测试员将状况回报给开发单位,包含游戏资讯Log档、画面截图,甚至是录影存证,较具规模的厂商会开发BUG追踪程式给测试员使用。第三步是分析,这部分是开发单位的任务,根据回报资料来检查程式结构,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修正,有必要的话会要求测试员提出更精确的回报资料。最后一步是验证,开发单位会将修正后的游戏交给测试员,检查BUG是否确实消失。
《战地》中发现让人物变成长颈鹿的BUG
学不到新知识
工作的魅力之一是能够学习新知,然而游戏测试员却没有这么幸运。游戏测试员只能反覆测试游戏加上写报告,完全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更不可能从中攫取智慧(除非你把写报告培养锻炼表达能力这点算进去)。说难听一点,想从游戏测试中学到知识,就和缘木求鱼一样痴人说梦。
游戏测试员是现实的牺牲者
看到这里,大家对游戏测试员的生态应该有个底了吧。或许听起来匪夷所思,然而种种血淋淋的事实放在眼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游戏测试员的待遇实在是惨不忍睹。游戏测试的重要性无庸置疑,厂商却联合压榨这个环境,扭曲游戏测试的生态,消耗对游戏怀有热忱的人才,实在是要不得。
书籍有时会美化游戏测试者的工作
游戏明明是替玩家带来梦想的产物,为何厂商会这样苛待游戏测试员?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钱。厂商为了加速游戏推出速度,持续对开发商施压,迫使他们的业务量激增,游戏测试员首当其冲。开发游戏需要大笔预算,厂商就把脑筋动到游戏测试员身上,只愿意提供基本薪资的待遇,不想做就滚蛋,大不了再找新的。游戏测试环节的基础不稳,之后的程式、美术与音乐等环节就会受到影响,到头来吃亏的仍是厂商自己。
顺带一提,除了QA部门的测试员外,还有一种名叫SDET(software design/development engineer in test,测试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的测试员。SDET并非末端的测试员,而是与软件工程师同级,甚至更高级的职等,任务是开发软件测试的框架与自动化工具,藉此攻击原始程式,进而找出程式的漏洞。SDET需要扎实的程式能力,而且有很大的发言权。SDET是微软创造的职称,旗下的每个开发团队都是由SDET、PM(Project Manager,专案管理师)和SDE(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软件研发工程师)三者所组成。
被游戏过程搞到头昏脑胀的测试员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游戏测试员依旧努力尽到本分,给玩家一个尽善尽美的游戏体验。我们玩游戏能这么乐趣十足,没有BUG出来闹场,游戏测试员无疑是重要的无名功臣,在此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我们也由衷希望厂商能够正视游戏测试的环节,给游戏测试员应有的待遇与尊重,别为了利益而搞垮游戏业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