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自学考试《0016比较文学》课程考试大纲

发布于 2020-11-24 09:57  编辑:XIE
0
自学考试 扫码微信刷题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比较文学                                              课程代码:001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比较文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选修课。其内容包括比较文学的理论、比较文学的性质意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学派、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史、比较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等有关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外许多学者一个多世纪以来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结晶,对文学研究极有启发意义。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标,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比较文学的理论以及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具体运用过程。培养和提高对中外文学现象比较分析的能力和阐释思辨的能力,使自学应考者掌握中外文学交流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的规律,为认清文学本质,扩大学术视野,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了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知识以后学习本课程,对继承和发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遗产,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外文化文学的交流,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包括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领会比较文学的一般性质和发展中的特性;领会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比较文学定义(重点)

识记: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二) 比较文学的本体与性质(次重点)

理解: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一般性质:可比性、开放性、宏观性、理论性。发展中的特性:边缘性、跨界性、包容性。

(三) 比较文学的意义(次重点)

应用: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促进国际间的文学交流,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第二章 比较文学与可比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中比较方法的思维特点;领会比较文学研究的思想基础,即异质同构的心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的思维特点(一般)

      识记:比较法的客观性;文学现象的可比性;比较法的思维特点。

(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一般)

      理解: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可比性。

(三)可比性举例(重点)

应用:“徒劳”的主题;“变形”作品的反思;“睿智”与二妇争子等三个研究层面的研究价值。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学派形成的必然性,领会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苏学派、中国学派的发展过程及其最新研究动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的学派(次重点)

      识记: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俄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比较文学学派的历史(一般)

      理解:法国学派及其成熟与发展;美国学派及其确立与勃兴;俄苏学派及其低谷期;中国学派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三)比较文学学派的新动态(一般)

应用:法国学者的最新研究动态;美国学派的崛起;俄苏学派的定型;“中国学派”的昂然生机。


第四章   影响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以影响研究著称的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领会影响研究中“影响的类型”;“影响”的经过路线;领会“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影响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重点)

      识记:“影响”的十种类型及其定义,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的定义。

(二)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的内容(次重点)

      理解:流传学中的五种影响,媒介学中的三种媒介,渊源学中的五种渊源及其主要内容。

(三)影响研究的实例(一般)

    应用:影响研究中的各种研究方法的举例说明;“影响研究举隅”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阐释说明。


第五章  平行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领会平行研究中平行的两种模式;领会“主题学”、“题材学”、“文类学”、“比较诗学”四种主要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主题学的主要内容(重点)

      识记:主题和主题学的定义;题材学、文类学、比较诗学的定义;主题学研究的主要“主题”。

(二)题材学的主要内容(次重点)

      理解:类比和对比的区别;主题和主题学的区别;母题和主题的区别;题材学研究的内容;“缺类研究”的内容。

(三)平行研究的实例(一般)

      应用:平行研究中的各种主要研究方法的举例说明;中西文论比较的具体内容;中东文论比较的具体内容;以及“平行研究实例”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阐释说明。


第六章  跨学科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领会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等其他学科及领域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的关系(一般)

      识记: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包括:计算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数学等;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包括: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

(二)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精神分析与文学、“意识流”与文学的内涵;宗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绘画、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等。

(三)跨学科研究举例(一般)

      应用: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的具体内容,以及“跨学科研究探得”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阐释说明。



第七章  阐发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阐释学及其理论意义,现代阐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领会阐发法与中国学派,阐发法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阐发研究的内涵(一般)

      识记: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阐发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学派理论的代表人物。

(二)阐发法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一般)

      理解:阐释学的理论意义;阐发法的涵义;阐发法与中国学派、阐发法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三)阐发研究举例说明(一般)

      应用:阐发研究的实践,以及“阐发研究示范”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分析与说明。


第八章  接受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接受理论产生的基础,基本观点:领会接受理论以接受者为主体的合理性与偏颇;领会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接受理论到接受研究(一般)

      识记:接受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接受理论的内容;接受研究的定义。

(二)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次重点)

      理解:接受研究与接受理论的区别;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接受屏幕”、“期待视野”等术语的内涵。

(三)接受研究举例(次重点)

      应用:接受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接受研究技巧”中三个具体研究事例的阐发与说明。


第九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的发展轨迹。领会比较文学在西方和在东方相关国家所产生的各种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在德、英、意大利(一般)

      识记:比较文学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比较文学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比较文学在意大利的代表人物。

(二)比较文学在东方的发展(一般)

      理解:比较文学在韩国、日本、印度和埃及的发展概况,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三)比较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般)

      应用:比较文学在欧洲形成过程中从初萌、弘扬到成熟的三个阶段,表现出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悠久历史。


第十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领会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规律,领会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基本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比较文学在中国(次重点)

      识记: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人物。

(二)中国比较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次重点)

      理解: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线索与规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与东方文化,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与关系。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新发展(重点)

应用:比较文学研究在新世纪发展的规律;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特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能力层次的表述

    为使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各方均有所遵循,本大纲对各方面考试内容的规定,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考核点;而对各考核点的能力程度要求,则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尽可能用相应的可测量词语来表述。

    识记:主要背诵记忆比较文学理论所涉及的人物、某些名词的简单界定。

理解:主要指理解比较文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内容,研究方法的理论概括,学术专有名词的解释等。

应用:首先指对比较文学理论中的简单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或对简单的理论进行联系实际的阐发。


二、教材

   指定教材:《比较文学通论》 孟昭毅 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认真阅读大纲

本大纲阐明了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并对考试命题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说明,自学应考者应认真阅读,深入领会,以本大纲作为学习教材和应考的基本准则。

    2.认真学习和钻研教材

    本大纲指定的教材是考试内容和命题的依据,希望自学应考者认真学习,深入钻研,防止偏离教材的倾向。

    教材按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进行编排。理论部分可以帮助考生从理论高度上理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部分可以让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较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学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考生应对比较文学相关的理论逐字逐句地理解,弄懂原理,然后灵活自如地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文学研究中去。

    3.正确处理和理解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为了使自学应考生重点突出地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实践,扎扎实实地提高运用比较文学的办法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不同侧重点,本大纲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文学研究实践,理论部分是重点。但是实践部分也不可忽略,因为它是对理论的验证与补充。在考试命题中,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考核占有一定的比例,而比较文学的实践对深入理解理论会有较大的帮助。自学应考生若对比较文学的实践部分采取放弃的态度,无论从提高自己的实际水平,还是从应考的角度看,都是不可取的。

    4.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提高考生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分析、阐释和解决文学和文化交流以及中外文学现象的比较问题。考生在了解中外文学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过程,相同的文学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相同的文学现象有何相异之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练习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结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一种综合应用能力。其综合性体现在:要调动考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要运用学到的中外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由外部向内部,由浅层向深层地,对中外文学现象及涉及到的文化现象,进行总体把握和综合分析。在这里,“知人论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美学的观点、整体观点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教材中的提示,对教师和参考书的辅导,自应用心记取但不可满足于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因为从本质上说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一种分析文学现象的思维方式,不是一种观点。所以应该提倡开动脑筋、沉思熟虑,启动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创新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会得到认可。将知识转化为综合应用的能力,提出个人有理有据的心得和体会。需要有一个刻苦努力的过程,任何想走捷径,求速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比较文学通论》的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真正体会社会助学的导向性。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致力于提高考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独立阅读、分析、阐发、研究中外文学现象的能力,尤其要在分析评价比较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方面,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

3.对某些有歧义的文学现象,在讲清教材提示要点的基础上,可适当介绍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同时要鼓励考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有理有据的见解。

4.要正确处理比较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实践的关系,对理论部分要重点讲授,讲深讲透,并引导考生对重点章节或观点定义进行分析理解,重视综合运用的能力。对实践部分的辅导不必求之过深、过全,讲清要点即可,可以自由运用即可。

5.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为72学时,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10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8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4

第四章 影响研究 10

第五章 平行研究 10

第六章 跨学科研究 6

第七章 阐发研究 6

第八章 接受研究 6

第九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 6

第十章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 6


五、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40%、“理解”为20%、“应用”为40%。

3.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 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 本课程命题采用的基本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正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填空题

      l、比较文学不是文学,而是_____。

      2、比较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是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确定并使用英文“比较文学”一词的学者是(   )

          ①基亚    ②斯宾诺莎   ③波斯奈特     ④雷马克

      2、总体文学又被称为(   )

          ①世界文学    ②一般文学  ③国家文学    ④国别文学

(三)多项选择题:

      1、论述到比较文学定义的日本学者主要有(  )(  )(  )(  )(  )

          ①谷崎润一郎  ②野上丰一郎  ③大塚幸男  ④岛崎藤村  ⑤田山花袋

      2、曾经提出过“世界文学”一词的人有(  )(  )(  )(  )(  )

          ①歌德   ②马克思   ③斯宾诺莎   ④席勒    ⑤斯塔尔夫人

(四)判断改正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并加以改正。

      1、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   )

      2、林纾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主张。(   )

(五)名词解释题

      1、总体文学

      2、影响研究

(六)简答题

      1、简述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2、简述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七)论述题

      比较中西诗学(文论)的异同


小编推荐:

更多自学考试资讯,可关注【考无忧自学考试】公众号

扫码二维码,立刻关注~

image.png


点击这里查看更全面>>>>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考试资讯

想要顺利通过自学考试吗? 考无忧助你一臂之力!>>>>点击立即做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考试题库

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考无忧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本文网址:http://www.k51.com.cn/info/zxkszk/2011/2455395.html
选择分享到: